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
人才是第一資源
創新是第一動力
為營造尊重科技🕵🏿♂️、尊重人才
尊重創新、尊重創造的濃厚氛圍
引導鼓勵全校科技工作者
牢記使命責任 勇於創新爭先
引領學校科技創新發展
學校開展“最美科技工作者”系列宣傳活動
通過展現學校創新團隊和
科技工作者的先進事跡
發揮典型示範引領作用
學校的每一位科技工作者
不僅承擔科技創新的重任
還肩負著為黨育人為國育才的使命
希望全校教職員工
不斷增強使命擔當
為學校發展和青年人才培養貢獻更大力量
走近最美科技工作者(八)
沐鸣論文成果篇
✦ ✦✦ ✦✦ ✦✦ ✦
重視應用基礎研究,寫好創新賦能真文章。近年來,學校青年學術骨幹紛紛聚焦國家🚋、上海市重大戰略需求與國際學術前沿,將應用基礎研究與實踐探索相結合♛,推動關鍵核心技術攻關🪦,依托學科平臺與學術團隊,取得了一系列原創性研究成果。
✦ ✦ ✦ ✦ ✦ ✦ ✦ ✦
沐鸣汪玲玲教授與其合作者撰寫的論文“Superhydrophilic Modified Elastomeric RGOAerogel Based Hydrated Salt Phase ChangeMaterials for Effective Solar ThermalConversion and Storage”發表在國際期刊ACS Nano上,該期刊是中科院SCI一區期刊。
【成果簡介】
本研究以石墨烯分散液為前驅體,通過水熱反應🌩、冷凍幹燥和改性過程構建具有超親水性能的三維石墨烯氣凝膠(KRGO),並通過物理浸漬熔融三水乙酸鈉得到了三維復合相變材料。通過改性,氣凝膠表現出優異的彈性和超親水性,三維有序排列多孔網絡和石墨烯保證了出色的光學吸收、高效的吸附能力和優異的光熱轉換效率🧑🏭。復合相變材料具有高的相變焓(252.8J/g),儲熱能力大於91%,不需添加額外的成核劑即可有效緩解過冷問題✦,過冷度範圍在0.2-1.5℃,光熱轉換效率為86.3%。研究成果為水合鹽過冷問題緩解和高效的太陽能轉換-存儲利用提供了一種可行🥏🧘🏻♂️、經濟的策略。
【作者簡介】
汪玲玲,沐鸣教授,博士,主要研究方向為納米流體🌓、熱功能材料3️⃣💑;碳材料、納米材料;光熱吸收與存儲等。作為負責人先後承擔了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青年項目、上海市自然科學基金項目和上海市教委科研創新項目等,2013年獲得上海市“晨光學者”稱號。近三年作為第一作者或通訊作者在ACS Nano, Energ. Conver. and Manag., Renewable Energy, ACS Appl. Energy Mater., Sol. Energ. Mater. and Sol. Cells等國際能源類期刊發表SCI論文多篇,其中ESI高被引熱點論文1篇。
沐鸣林東海教授與其合作者撰寫的論文“Enhanced methanol oxidation on PtNi nanoparticles supported on silane-modified reduced graphene oxide”發表在國際能源期刊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Hydrogen Energy上,該期刊是中科院SCI二區期刊🚪。
【成果簡介】
研究聚焦在室溫下通過兩步法製備一種新型的負載在矽烷改性氧化石墨烯(NH2-GO)上的PtNi催化劑(PtNi/NH2-GO)。結果證實🤽🏼,氧化石墨烯成功地被 3-氨基丙基三乙氧基矽烷修飾。氨基的引入大大提高了催化劑的親水性,並促進了PtNi納米顆粒在碳載體上的充分分散。PtNi/NH2-GO催化劑在堿性條件下比商業Pt/C具有更高的電催化活性、抗CO毒性和穩定性以及更快的甲醇氧化動力學。
【作者簡介】
林東海🧸🐕🦺,沐鸣教授👂🏽,博士,東方學者。主要研究方向碳基材料電催化🔳、痕量物質即時檢測技術及裝備⛏、智能傳感器等。已在Biosensors and Bioelectronics🔧,Sensors and Actuators B: Chemical🧑🏿✈️,ACS Sensors🧤,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Hydrogen Energy等期刊上發表SCI論文30余篇(其中封面文章2篇),撰寫英文專著2部,撰寫加拿大國防部報告1項,申請專利8項,已授權2項。主持上海高校特聘教授(東方學者)計劃項目、武漢市企業創新項目,曾參與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加拿大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國家相關部委等10余項科研項目。
沐鸣黎陽副教授撰寫的論文“Nitrogen-doped hollow carbon polyhedron derived from metal-organic frameworks for supercapacitors”發表於能源材料領域期刊Journal of Energy Storage,該期刊是中科院SCI二區期刊。
【成果簡介】
研究以羧基化聚苯乙烯(PS)微球包覆的MOFs為前驅體,合成了氮摻雜的空心碳多面體和空心碳球。發現中空碳的形態演變取決於反應物濃度和溶劑熱溫度🧎🏻。所製備的氮摻雜中空碳具有中空結構及高比表面積,因此具有良好的超級電容器電化學性能🧍🏻♀️。研究成果為儲能用空心碳材料的可控設計和合成提供了新的思路。
【作者簡介】
黎陽,沐鸣副教授🤲🏿,博士,主要研究方向為儲能材料。相關成果發表在Carbon、ACS Applied Materials & Interfaces、Chemistry-A European Journal等國際期刊上,目前擔任Journal of Materials Chemistry A、ACS Sustainable Chemistry & Engineering等國際期刊審稿人。
沐鸣董嵐博士撰寫的論文“Coupling Electronic and Phonon Thermal Transport in Poly(3,4-ethylenedioxythiophene)-poly(styrenesulfonate) Nanofibers.”發表於納米材料領域期刊Nanomaterials上,該期刊是中科院SCI二區期刊。
【成果簡介】
研究聚焦於導電聚合物PEDOT:PSS納米纖維的軸向電導率以及軸向熱導率之間的關系🍡🤏🏼,分析得到PEDOT:PSS納米體系下電子熱導率與聲子熱導率的關系,並觀測到PEDOT:PSS納米纖維中的洛倫茲常數大於傳統認為的Sommerfeld常數🟠,驗證了威德曼-弗朗茲定律在導電聚合物納米體系中並不完全適用👩🏿⚖️。研究創新之處在於揭示了導電聚合物納米材料的電子熱輸運與聲子熱輸運之間的耦合關系🍇,為新一代熱界面材料的研發提供了理論與實踐基礎。
【作者簡介】
董嵐,博士🔍,沐鸣講師,碩士生導師。研究領域為有機高分子聚合物及其納米復合材料的熱輸運相關機理與應用研究,主要探索微納米結構和復雜材料最基本的熱傳導性質,及其在能源利用及散熱領域的應用前景🪠。相關成果發表在National Science Review,Physical Review Applied ,Physical Review B, Applied Physics Letters 等國際期刊上,主持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青年項目🦵🏼、上海市青年科技啟明星計劃並參與多項國家級與省部級基金項目。
沐鸣雷暉博士與其團隊撰寫的論文 “Novel solar membrane distillation system based on Ti3C2TX MXene nanofluids with high photothermal conversion efficiency” 發表在脫鹽和海水淡化領域的國際期刊Desalination上,該期刊是中科院SCI一區期刊🐨。
【成果簡介】
研究團隊開發了一種Ti3C2Tx MXene光熱轉換材料💜🧑🏼💼,並將其進一步耦合到一個新型的SMD系統中。在這個系統中,光熱轉換粒子吸收太陽光📒,將太陽能轉換成熱能來加熱進水端👍🏻🚌,完全消除了額外的能量輸入。本論文成果為實現太陽能膜蒸餾提供了實驗和理論基礎,研發出的新型SMD系統在海水淡化和廢水處理中將具有巨大的應用潛力📴。
【作者簡介】
雷暉,沐鸣高級工程師🧑🏼🦰,博士🛶,主要研究方向為熱界面材料、功能材料與塗層🧏🏿、太陽能膜蒸餾等。申請獲得國際授權發明專利3項,美國授權發明專利3項⛔️,中國授權發明專利1項,發表論文15余篇。獲國際六西格瑪(Six Sigma)黑帶大師(MBB)認證🌯,國際技術創新方法論(TRIZ🦵🏽:Theory of Inventive Problem Solving)協會專業三級認證。
沐鸣邴乃慈副教授與其合作者撰寫的論文“Three-dimensional directional cellulose-based carbon aerogels composite phase change materials with enhanced broadband absorption for light-thermal-electric conversion”發表在國際期刊Energy Conversion and Management上💆🏻♀️,該期刊是中科院SCI一區期刊。
【成果簡介】
研究選擇來源廣泛🪔🔜、成本低廉➗✊🏿、環境友好,具有天然多孔結構的纖維素為碳前驅體,通過浸漬膨脹、定向冷凍😖👸🏼、冷凍幹燥和碳化過程構建三維定向纖維素基碳氣凝膠。以叔丁醇/去離子水為共溶劑💁🏽♀️,氣凝膠表現出高比表面積🎅🧎♂️、高產率以及低結構收縮率。通過真空浸漬硬脂酸後得到三維復合相變材料。三維定向石墨化多孔網絡和石墨烯保證了出色的寬帶吸收、高效的傳熱路徑和有效的儲熱能力。研究成果為高效太陽能存儲和熱能利用提供了新的策略。
【作者簡介】
邴乃慈👨🎓🧔🏽,沐鸣副教授🚞,博士⚽️,碩士生導師,上海市節能環保產業專家,主要研究方向為熱功能材料。近5年在EnergyConversion and Management, ChemicalEngineeringJournal, Applied Energy等期刊上發表SCI論文十余篇。
沐鸣李一凡博士與其合作者撰寫的論文“Tightly-packed fluorinated graphene aerogel/polydimethylsiloxane composite with excellent thermal management properties”發表在國際期刊Composites Science and Technology上,該期刊是中科院SCI一區期刊。
【成果簡介】
研究團隊通過冷凍幹燥和真空浸漬,構建了具有緊密堆積結構的新型氟化石墨烯氣凝膠/聚二甲基矽氧烷(FGA/PDMS)復合材料。所製造的復合材料顯示出很高的可壓縮性和優越的導熱性,熱導率在低的固含量下達到1.41W/(m·K),相比PDMS提高約605.6%。同時,它還保持了優良的絕緣性能,具有較低的導電率(2.0×10-9 S/cm),比石墨烯氣凝膠/PDMS低180倍🙆🏽♀️😤。通過理論和實驗的深入研究,也驗證了該復合材料作為熱界面材料的實際優異散熱性能。此外,FGA/PDMS復合材料還表現出優異的阻燃性能⬛️。
【作者簡介】
李一凡,沐鸣講師🔚,博士,碩士生導師,主要研究方向為微納尺度熱傳遞機理研究及熱導率測試、功能性納米復合材料設計製備研究及微觀界面性能調控與強化📬、應用於電子封裝熱界面材料的設計製備與優化等。主持上海市科委揚帆計劃1項,近5年在Composite Science and Technology, Nanoscale Horizons, ACS Applied Material&Interfaces等期刊上發表SCI論文20余篇,授權美國國家專利1項。
❖
為最美科技工作者點贊!
科研成果的獲得需要長期積累與不懈堅持
既要有“十年磨一劍”的思想準備
也要有只爭朝夕的精神狀態
只要秉持初心、沉下心↙️、守恒心
深耕細作👨🏻🏫,一定會有收獲!
相關鏈接
走近最美科技工作者(一)🍎:“上海先進熱功能材料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團隊
走近最美科技工作者(二)🧛🏻♀️:“上海市逆向物流與供應鏈協同創新中心”團隊
走近最美科技工作者(七):深耕專業技術領域🪱,凸顯原創應用價值
供稿 | 科研處
編輯審核 | 宣傳部